政治风险:当A国出现外汇支付危机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2003年4月,一份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和A国政府之间的债务重组协议终于签署。此后,A国开始照协议按期还款,中国信保及受益企业之一 ----- 中国某进出口集团(以下简称A 公司),总算松了一口气,一次贸易伙伴国出现外汇支付危机带来的风波归于平静。
充满风险的机会
这场风波还要从1997年说起。当时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出访经济落后的友好国家A国,A国政府表示,他们准备对国内支柱产业-----糖工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希望能从中国进口相关设备和器材,但是因为经济困难,货款要分期支付。访问结束后,中国几家大型贸易公司开始和A国政府部门、相关企业接触,A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A国需要的货物不止是设备,还有大量钢材、自行车、工作服等等,规模有数亿美元,这对A公司来说,是一次拓展业务的好机会,但是A公司又面临着许多风险:
汇率风险。由于A国要求的还款期限较长,签署合同时和收汇时的汇率差,可能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A国信用风险。A国经济基础薄弱,之前就曾经出现过对法国、西班牙等国公司拖欠货款的现象;
资金周转压力。A国付款方式是远期付款,但是A公司组织货源需要现金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想到了出口信用保险(当时由中国人保信用保险部承办)。希望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化解风险,做成对A国的出口业务。
中国人保很快派人到A国进行实地考察,会见A国政府高层官员 ,研究分析了A国某银行开立信用证和国家主权担保的承诺,于是同意为A公司顺利得到银行贷款,消除了资金压力,同时可以到银行办理押汇,防范汇率损失。
办理出口信用险后,A公司从1999年到2001年,和A国先后签署了1.3亿美元的出口合同,还款期限从两年到4年不等。
出 险
2001年第四季度,A国出现了不能及时还款的情况,这引起了A公司和中国信保(专门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2001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的警惕。第二年初,A国又把欠款补上。但是没过多久,同样的拖欠情况又出现了,这时,中国信保在进一步研究A国风险状况后,通知A公司不要和A国进行新的业务。
到了2002年10月,情况急转直下,A国正式向中方提出进行债务重组,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按照最初的合同进行还款。A国的经济支柱旅游业和糖工业受到飓风和“9.11”的影响陷入困境。
对这种风险,中国信保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A国提出的苛刻的重组要求,还是让他们感到震惊:A国要求把还款期限延长11年,同时大幅度降低利息水平。这么长的时间,对A公司和中国信保来说,都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A国提出重组要求后,中国信保出面开始和A国谈判。因为分歧太大,最终还是不欢而散。僵持的局面让A公司感到巨大的压力,A国还款陷入停滞,但是银行贷款却不能停止偿还。这段时间国内银行不断找A公司催款。
谈 判
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开始借助政府的力量,希望从更高层面上促进问题的解决。
2003年1月,中国和A国召开双边混委会。会上,中国商务部、外交部都对A国债务重组非常关注,认为这次债务重组涉及金额巨大,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经是A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所以商务部、外交部的态度引起了A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月。A国派代表团来北京,谈判重新启动。谈判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不过在3月份A国首脑来华访问后,双方谈判的基本框架确定下来,在这个框架下,有实质意义的谈判才刚刚开始。A国代表团来北京后,一直待到协议签署才离开。
谈判的焦点集中在还款期限、还款金额分布和利率上。经过会谈,还款期限定为4年,和最初A国提出的11年比,这让A公司感到满意。不过中方在还款金额的分布上也做了一些让步,前两年还款数额相对小一些,后两年逐步增加。利率方面双方都做了一些妥协,定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
为了达成上面的这些妥协,谈判双方还捆绑了份备忘录:A国偿还的款项可在其还款能力范围内,用于扩大两国贸易,中方新增一亿美元信贷保险限额用于A国的镍矿投资和粮食进口。
谈判的结果让A公司感到满意,随着欠款回收,银行贷款可以按期偿还,同时可以继续开展新的业务。A公司认为,如果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A国这笔业务开始就无法进行,在出险后,如果没有中国信保利用各种资源、手段参与谈判,企业自己也很难得到比较满意的重组结果。
当出现外汇支付危机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2003年4月,一份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和A国政府之间的债务重组协议终于签署。此后,A国开始照协议按期还款,中国信保及受益企业之一 ----- 中国某进出口集团(以下简称A 公司),总算松了一口气,一次贸易伙伴国出现外汇支付危机带来的风波归于平静。
充满风险的机会
这场风波还要从1997年说起。当时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出访经济落后的友好国家A国,A国政府表示,他们准备对国内支柱产业-----糖工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希望能从中国进口相关设备和器材,但是因为经济困难,货款要分期支付。访问结束后,中国几家大型贸易公司开始和A国政府部门、相关企业接触,A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A国需要的货物不止是设备,还有大量钢材、自行车、工作服等等,规模有数亿美元,这对A公司来说,是一次拓展业务的好机会,但是A公司又面临着许多风险:
汇率风险。由于A国要求的还款期限较长,签署合同时和收汇时的汇率差,可能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A国信用风险。A国经济基础薄弱,之前就曾经出现过对法国、西班牙等国公司拖欠货款的现象;
资金周转压力。A国付款方式是远期付款,但是A公司组织货源需要现金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想到了出口信用保险(当时由中国人保信用保险部承办)。希望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化解风险,做成对A国的出口业务。
中国人保很快派人到A国进行实地考察,会见A国政府高层官员 ,研究分析了A国某银行开立信用证和国家主权担保的承诺,于是同意为A公司顺利得到银行贷款,消除了资金压力,同时可以到银行办理押汇,防范汇率损失。
办理出口信用险后,A公司从1999年到2001年,和A国先后签署了1.3亿美元的出口合同,还款期限从两年到4年不等。
出 险
2001年第四季度,A国出现了不能及时还款的情况,这引起了A公司和中国信保(专门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2001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的警惕。第二年初,A国又把欠款补上。但是没过多久,同样的拖欠情况又出现了,这时,中国信保在进一步研究A国风险状况后,通知A公司不要和A国进行新的业务。
到了2002年10月,情况急转直下,A国正式向中方提出进行债务重组,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按照最初的合同进行还款。A国的经济支柱旅游业和糖工业受到飓风和“9.11”的影响陷入困境。
对这种风险,中国信保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A国提出的苛刻的重组要求,还是让他们感到震惊:A国要求把还款期限延长11年,同时大幅度降低利息水平。这么长的时间,对A公司和中国信保来说,都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A国提出重组要求后,中国信保出面开始和A国谈判。因为分歧太大,最终还是不欢而散。僵持的局面让A公司感到巨大的压力,A国还款陷入停滞,但是银行贷款却不能停止偿还。这段时间国内银行不断找A公司催款。
谈 判
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开始借助政府的力量,希望从更高层面上促进问题的解决。
2003年1月,中国和A国召开双边混委会。会上,中国商务部、外交部都对A国债务重组非常关注,认为这次债务重组涉及金额巨大,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经是A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所以商务部、外交部的态度引起了A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月。A国派代表团来北京,谈判重新启动。谈判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不过在3月份A国首脑来华访问后,双方谈判的基本框架确定下来,在这个框架下,有实质意义的谈判才刚刚开始。A国代表团来北京后,一直待到协议签署才离开。
谈判的焦点集中在还款期限、还款金额分布和利率上。经过会谈,还款期限定为4年,和最初A国提出的11年比,这让A公司感到满意。不过中方在还款金额的分布上也做了一些让步,前两年还款数额相对小一些,后两年逐步增加。利率方面双方都做了一些妥协,定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
为了达成上面的这些妥协,谈判双方还捆绑了份备忘录:A国偿还的款项可在其还款能力范围内,用于扩大两国贸易,中方新增一亿美元信贷保险限额用于A国的镍矿投资和粮食进口。
谈判的结果让A公司感到满意,随着欠款回收,银行贷款可以按期偿还,同时可以继续开展新的业务。A公司认为,如果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A国这笔业务开始就无法进行,在出险后,如果没有中国信保利用各种资源、手段参与谈判,企业自己也很难得到比较满意的重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