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客服:400-650-2860
首页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买方风险:轻信大客户实力的惨痛教训

A客户简介:

?主营鞋类产品的批发。


?主要客户包括Kmart, Wal-Mart, Rite-Aid等大超市,并在美国自有2389间店面。


?员工人数21600


?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2000年销售额23亿美元,1999年、1998年销售额为18亿


?2001年是中国信保承保的第496大买家


交易背景简介:


?出口商K公司为江苏省内著名外贸公司,年出口额2亿美元。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有10年历史。


?与A客户从1989年开始贸易往来,常年贸易量稳定在8001200万美元。


?公司内成立独立业务部门负责与A客户操作,每年处理业务600票左右。


问题出现:


?A客户股价平均在30美元左右


?200238日,因其重要下家kmart重组可能会受到影响。当时股价大约在18美元。


?20036月,卷入司法调查中,直至87日仍没有提交2002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司法调查表明2001年前的公司财务报告不可信。


?2003811日,我公司取消了给A客户的所有限额,提示所有相关出口商风险信号。当时股价大约在4美元。


风险应对:


?在我公司提示风险后,大多数国内出口商开始减少发货,或改用信用证、预付款、自控提单方式交易。


?K公司部门经理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这么大的公司、这么长的交易,依然相信老客户不会有问题,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我公司取消限额的承保政策反而认为是可以不用投保,减少了保费成本。尽管公司管理规定要求所有非证交易必须投保,但出于业务规模的压力,决策层还是同意了业务部继续放帐交易的要求。


?200432日,FOOTSTAR进入破产保护。根据美国法律,在没有渡过破产保护期之前,K公司大约300万美元货款不能得到偿还。


本案启示:
  
如何看待老客户的交易历史和大客户的规模实力?


?从根本上说,买方的信用建立在其商业利益之上,而非交易历史或者与之深厚的交情之上。


?以往的成功合作经历和交易记录只是增加买方信用的参考,但并不是未来安全收汇的可靠保障,不是防范收汇风险的主要手段。


?事实上,客户规模也不是决定收汇风险的根本要素,买家本身的经营状况、销售能力、盈利能力才是买家信用水平的决定因素。


?企业经营发展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交易过程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动态风险必须引起重视(市场风险、经营失误、政治风险、虚假做账),对老客户、大客户尤其需要注意跟踪变化。


?中国信保由于风险跟踪连续而准确,及时调整风险评级,逐步降低限额,国内其他投保企业只有小额余款损失。


?K公司总经理感叹:交了十年的保费,就是要信保公司充当一个风险顾问。这个案子上面,顾问十年都只收钱不说话,可是在顾问给出最有价值建议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采纳。


?从信用险的特性看,予以承保是一种风险跟踪服务,不予承保也是一种风险提醒服务,往往后者对出口企业更为直接。


?我司承保经验说明:在交易历史上吃亏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给企业造成伤筋动骨影响的,往往是让人信赖、让人放松警惕的大客户、老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