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中远船务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远船务”)旗下南通中远建造的Drilling Tender N402号钻井平台辅助船,顺利交付世界知名的深水石油钻井承包商——挪威Seadrill公司。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该集团交付的第8个海洋工程项目。在世界航运市场进入冰冻期,新造船量大幅缩水,很多船厂犹豫不敢轻易接单的当下,中国海工制造企业为何频频逆势出击?专家认为,中国信保机构在其背后的强力奥援功不可没。
两大船企
挺进海工制造
笔者采访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尽管国际造船订单大批向中国转移,但更为高端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国企业却插不上手,其技术水平还只处在海工大产业链的低端。
据资料显示,海工装备动辄数亿美元的单价,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约是5到6亿美元,“钱景”甚为可观!
作为总部设在大连的中远船务看好了这个市场,率先提出“蓝海战略”,抓住机遇,发展海工,获得了SEVAN 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分包合同,分羹国际海工制造。同样看好海工市场的还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船重工”),2008年,大船重工合资成立了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大船海工”),进军海工市场志在必得。
信保助力国家队出海
正当两大船企刚刚涉足海工市场之时,恰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各国购买力下降导致船市运价狂跌,新造船量大大缩水。蓬勃发展的中国造船业面临着三难: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
面对海工产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信保看到了两大船厂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本部也设在大连的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他们把推动海工发展列为未来工作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有精兵强将组成的专门的船舶小组,毅然启动了积极扶持两大船厂的战略合作。
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果断出手,除了对一部分修船业务短险承保外,给予中远船务海工项目特险承保,2009年就承保了海工项目4.8亿美元,至今已累计30亿美元。借此后盾,大连海工产业得以跳跃式发展。其中,中远船务不到4年就实现了“三级跳”,目前,能连续交付世界首艘钻井生产储油船PDPSO、圆筒形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顶尖产品。同样,大船海工也是海工订单充足,提前交付了世界第一座CJ46型钻井平台,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已成为世界海工行业明星产品。
不仅如此,在中国信保的强力奥援下,两大船厂积极抢占世界海工市场,引领我国向“海工强国”的目标挺进。去年7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5个重点方向之一。
特保案例
对于中国海工制造企业来说,2009年前后的一系列事件极为关键:当年,中国信保为SEVAN1号船东提供8000万美元延付的保险支持,由此才使船东有能力实现后来的SEVAN2、3、4、5、6号订单;2010年3月,向中远船务订船的某船东申请破产,申报可损达2500多万美元,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经多方努力,当年6月将账款全部收回,坚定了船厂继续发展的信心;2009年,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与中远船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两年,又和大船重工、大船海工签订了同样的合作协议,完成了造船业务的全面统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