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市场“雪上加霜”--坏账激增外贸服装企业喊苦
(新商报2008年10月9日记者:李莹)
“不久前,我把一笔价值4万多美元的货发给了美国客商,可迟迟收不到货款。我们已经成功合作20多年了,这样的拖欠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大连一家专做对美服装贸易的企业负责人王昕(化名)有些纳闷,而调查结果更令她大吃一惊:这家美国企业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货款恐怕讨要无门!
记者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辽宁分公司了解到:截至8月末,平均4天接到一起坏账(外贸企业发货后未收到外国客商的货款)报损案件,其中大连服装出口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继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金融信贷紧缩等一系列打击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无疑让已经步入严冬的服装出口市场“雪上加霜”。
1、发达国家比率占七成
像王昕一样,做服装来料加工生意的赵强(化名)也被坏账闹得苦不堪言。他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的营业额至少缩水30%,幸好我们及时转投粮油市场,使得这部分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赵强无奈的说,从去年开始,外单的利润就一直在下滑。但为了保证老客户不“飞单”,他们只好不计报酬地埋头苦干,没想到也未逃脱坏账的困扰。而且,这些坏账恰恰来自于他的主要客源地——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新闻发言人陶毅表示,目前出口企业对坏账风险存在认识误区。譬如:认为“信用证没有风险”。其实,开证行本身的资信、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信用证里的“转条款”,都会威胁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国内很多出口企业的坏账往往发生在老客户身上。有的企业认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比较安全”,而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统计,在往年的赔款中,发达国家发生的赔款比例高达70%左右。
2、85%外贸企业无风险保障
据了解,企业出口遭遇的国家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国家外汇管制、政府征收、战争等;商业风险包括买方信用风险(拖欠、拒付货款及破产等)和买方银行风险(开证行或保兑行风险)。对出口企业来说,这些风险几乎等同于不可抗力。而在不受企业及个人控制的国家风险面前,目前通行全球的避险方式就是实行出口信用保险。
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大连出口信用保险金额占外经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去年则增至14.5%。但数据也显示,超过85%的出口企业在一旦来临的海外政治、商业风险面前,毫无自保能力。
面对这次服装企业坏账问题的集中爆发,中国信保认为,与美国次贷危机不无关系。为此,专门成立了次贷危机研究小组,强化风险监测和管控机制,以应对次贷带来的国家买家风险问题。专业人员每天都在更新美国买家信用,一旦发现买家欠款或者破产,立刻会被放进黑名单,并通知企业注意规避贸易风险。
3、加强合同单证管理应对坏账
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国际市场需求在2008年明显疲软的趋势已成定局,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国际需求减缓的幅度尚难预料。经济界大多认为,美国经济有很高的衰退风险,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很可能低于预期。
市服装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对60家服装企业的调查表明,有23家企业经营不正常,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其中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业内人士提醒,企业要注意内外市场结构比例,避免盲目投资,保证流动资金周转顺畅。针对次贷危机对贸易所造成的影响,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合同单证的管理,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的电子邮件和函电等资料,特别是书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