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危机孕育生机出口信用保险助企业“华丽转身”
日前,美国第16家银行倒闭,使今年美国倒闭的银行数量创下了近15年之最。专家提示,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已愈演愈烈,且丝毫没有见底之势。受金融海啸、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增高等因素影响,我市出口企业遭遇“寒流”,对外贸易增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来自权威部门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份,大连市出口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8%。据悉,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出口企业不仅出现接单难的问题,而且即使接到了订单,被拖欠货款甚至收不到货款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记者从驻在大连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了解到,截至10月30日,该公司今年接到可能损失报案58件,平均每5.19天一起,案值1626.5万美元,同比激增62.1%。
一直以来,我市出口企业普遍存在出口市场单一,出口产品较为传统、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老市场、老产品、老买家”的境况难以改变,导致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往往依附于国外买家,丧失在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在当前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出口的政策。今年10月,商务部发出了《加强企业出口收汇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日前,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文件,调高3000多项商品出口退税率。辽宁省和大连市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给予保费支持。记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的企业面临着两条出路:一条是利用政府给予的一些扶持政策,继续沿用以往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消极地坚持挺过这场金融海啸;而另一条则是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国家的政策工具,果断地调整经营战略,跳出危机,实现“华丽转身”。毫无疑问,第二条路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开发新市场,寻找新买家,经营新产品,还要乘着“拉动内需”的潮流,开拓国内贸易。但在目前新市场的国家风险、新买家的买家风险、国内贸易10倍于国际贸易坏账率的现状面前,单单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突围”的。目前,国内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恰恰能够帮助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上述愿景。通过中国信保特有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提供最新的国别市场风险报告,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通过中国信保遍布全球的资信调查系统,可以提供最新的买家资信情况,协助企业筛选买家;通过中国信保发达的征信渠道,可以帮助企业探究新产品的实际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销售;通过中国信保国内贸易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为企业开辟国内贸易市场提供风险保障。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信保融资产品,与合作银行一道,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
我市一些企业成功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效规避风险,做大做强规模的成功经验并不鲜见。
辽宁成大集团是我市一家上市公司,原来一直以经营服装出口为主。近年来,传统的服装出口开始萎缩,成大集团开始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并专门成立了四个分公司,经营钢材、化工、粮油、水产、木材等产品的出口。今年,成大又将这些分公司整合,成立了成大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继续扩大非服装类产品的规模,扩大新的利润来源,保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今年,该公司仅豆类产品就出口539万美元,出口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水产品出口达2800万美元,以欧美和俄罗斯市场为主;木材加工产品则主要出口俄罗斯,同时附带开发了建材和陶瓷等产品。“通过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我们获得了新的利润来源,因此也减少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服装出口萎缩的影响。”成大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成大集团之所以如此有胆识地开拓新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借助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今年年初,成大接触了一个欧洲的买家,要求成大提供毛织品,并且提出采取“赊销”的结算方式,订单为300多万美元。由于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成大对买家心里没底,没有贸然作出决定,而是请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协助调查买家资信。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迅速提供了买家资信情况,使成大吃上了“定心丸”,大胆地以“赊销”方式向对方出口。目前该合同执行顺利,回款情况良好,仅这一笔生意成大就能够实现利润约150万元人民币。像辽宁成大这样出口企业在面对目前金融海啸导致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采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避险工具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由信保专家对下订单的买家进行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付款记录等多方面考察,确保交易对象资质佳、信誉好,避免与受金融海啸影响已经出现经营困难和财务危机的买家进行高风险贸易,最大程度减少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在发货后,一旦产生收汇风险,信保能够向企业提供相应赔偿,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
商务部负责人日前表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危机中往往孕育着生机,以前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我市的一些企业一直不能痛下决心,摒弃传统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式。如今,老市场、老买家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风险重重甚至岌岌可危,变更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方式才能使企业“柳暗花明”。国家已经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面对如此好的机遇,我市出口企业还在等什么呢?
一直以来,我市出口企业普遍存在出口市场单一,出口产品较为传统、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老市场、老产品、老买家”的境况难以改变,导致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往往依附于国外买家,丧失在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在当前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出口的政策。今年10月,商务部发出了《加强企业出口收汇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日前,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文件,调高3000多项商品出口退税率。辽宁省和大连市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给予保费支持。记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的企业面临着两条出路:一条是利用政府给予的一些扶持政策,继续沿用以往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消极地坚持挺过这场金融海啸;而另一条则是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国家的政策工具,果断地调整经营战略,跳出危机,实现“华丽转身”。毫无疑问,第二条路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开发新市场,寻找新买家,经营新产品,还要乘着“拉动内需”的潮流,开拓国内贸易。但在目前新市场的国家风险、新买家的买家风险、国内贸易10倍于国际贸易坏账率的现状面前,单单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突围”的。目前,国内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恰恰能够帮助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上述愿景。通过中国信保特有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提供最新的国别市场风险报告,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通过中国信保遍布全球的资信调查系统,可以提供最新的买家资信情况,协助企业筛选买家;通过中国信保发达的征信渠道,可以帮助企业探究新产品的实际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销售;通过中国信保国内贸易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为企业开辟国内贸易市场提供风险保障。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信保融资产品,与合作银行一道,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
我市一些企业成功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效规避风险,做大做强规模的成功经验并不鲜见。
辽宁成大集团是我市一家上市公司,原来一直以经营服装出口为主。近年来,传统的服装出口开始萎缩,成大集团开始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并专门成立了四个分公司,经营钢材、化工、粮油、水产、木材等产品的出口。今年,成大又将这些分公司整合,成立了成大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继续扩大非服装类产品的规模,扩大新的利润来源,保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今年,该公司仅豆类产品就出口539万美元,出口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水产品出口达2800万美元,以欧美和俄罗斯市场为主;木材加工产品则主要出口俄罗斯,同时附带开发了建材和陶瓷等产品。“通过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我们获得了新的利润来源,因此也减少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服装出口萎缩的影响。”成大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成大集团之所以如此有胆识地开拓新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借助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今年年初,成大接触了一个欧洲的买家,要求成大提供毛织品,并且提出采取“赊销”的结算方式,订单为300多万美元。由于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成大对买家心里没底,没有贸然作出决定,而是请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协助调查买家资信。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迅速提供了买家资信情况,使成大吃上了“定心丸”,大胆地以“赊销”方式向对方出口。目前该合同执行顺利,回款情况良好,仅这一笔生意成大就能够实现利润约150万元人民币。像辽宁成大这样出口企业在面对目前金融海啸导致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采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避险工具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由信保专家对下订单的买家进行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付款记录等多方面考察,确保交易对象资质佳、信誉好,避免与受金融海啸影响已经出现经营困难和财务危机的买家进行高风险贸易,最大程度减少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在发货后,一旦产生收汇风险,信保能够向企业提供相应赔偿,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
商务部负责人日前表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危机中往往孕育着生机,以前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我市的一些企业一直不能痛下决心,摒弃传统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式。如今,老市场、老买家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风险重重甚至岌岌可危,变更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方式才能使企业“柳暗花明”。国家已经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面对如此好的机遇,我市出口企业还在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