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客服:400-650-2860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出口联系民生 共同度过时限

出口联系民生 共同度过时限

(半岛晨报2008122日)

    面对“金融海啸”,大连出口企业如何进行抵御和抗击?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如何发挥前所未有的风险保障作用?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出口联系民生,共同度过时限”这一栏目,以鲜活的出口案例结合精彩的专家点评,为大连的出口企业提供应对金融风暴的风向标。

老买家也可能不付款

    【案情简介】20078月至11月,大连某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向其一美国老客户(以下简称B公司)出口家具产品,货值近50万美元,双方约定发货后120天内付款。应付款日后,买家表示自身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不太好,要求延期付款。

    20081月底,A公司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信保)通报了上述情况。经辽宁信保海外调查,B公司与A公司之间有多年的贸易往来,还款一直很及时,同时B公司表示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合作伙伴,力争尽快付清货款。

    根据上述调查报告,辽宁信保初步判断B公司具有良好的付款意愿,但需要时间进行资金的调整。因此,辽宁信保一方面给予B公司一定的调整期并紧密跟踪其销售情况;另一方面建议A公司与B公司协商解决问题。对此,A公司表示认可。截至4月底,买方陆续还款近20万美元。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B公司的偿付能力进一步恶化。5月份,辽宁信保对债务的余额部分做出了相应的赔付。

    【案例点评】在多年的贸易实践中,大连很多出口企业都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老客户群。这些老客户在以往的交易中都有着良好的付款记录,与出口企业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因此,很多出口企业对老客户都非常放心,认为如此优质的客户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老买家以往良好的付款记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很多老买家自身资金链发生断裂、丧失支付能力或者所在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影响到他们的支付能力。因此,提醒出口企业不要盲目相信老客户,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出口企业应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谨防老客户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