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保增长”要格外关注国家风险
中国信保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出炉
(大连日报2009年1月20日 记者:邵海峰)
2008年年底,中国信保连续第四年发布了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和全球风险地图,对全球100个主权国家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评估以及前瞻性的预测,并对除中国以外的191个国家的风险水平等级进行了重新认定。2009年伊始,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就把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分别送到我市的各级政府、合作银行和重要客户的手中。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风险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信保辽宁分公司的专家就此进行了解读。
全球国家风险水平显著升高
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国家基本情况”、“政治状况”、“经济形势”、“投资状况”、“双边关系”以及“总体风险评估”六个部分详细分析了100个主权国家存在的风险。
与2007年全球整体风险水平趋于降低的局面相比,2008年的形势发生明显扭转。全球国家风险水平显著升高,局部出现急剧恶化,系统性风险特征显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与金融的正常秩序,使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衰退迹象。全球风险地图显示,在全球62个风险参考评级发生变化的国家中,有48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上升,风险评级调降,调降规模之大已创出纪录;另有部分国家的风险评级虽未被调整,但由于风险水平已出现异常波动而进入观察状态。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最发达的3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近半数风险增加,被降级;而在评级调升的14个国家中,却无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
作为金融风暴的中心地带,美国被首次调降;欧洲因遭受金融危机全面冲击,并催生内部风险,包括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成熟市场国家在内的一批国家被调降评级。对于评级调升国家,导致风险降低的主要原因有政治与社会局势继续由乱转治、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有限和国际收支状况好转。此次评级调升国家集中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尽管这些地区的国家绝对风险水平依然较高,但一年以来其国内政治社会形势相对好转,经济形势基本平稳,仍然得到了积极认可与客观反映。
2008全球风险态势呈现四大特点
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认为,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国家风险特征变化表现出四大特点:
第一,系统性政治风险对具体国家的影响更加持久。进入2008年以来,地缘与局部风险事件此起彼伏,持续作用。美国与伊朗全面对抗,巴尔干半岛危机,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三国外交冲突、拉丁美洲国有化浪潮、泰国政治危机、巴基斯坦政局动荡、印度恐怖袭击等,迄今为止仍未平息。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风险状况趋于分化。中东欧过度依赖国际资本的国家,外资抽逃现象严重,外债偿付能力受损;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经常项目赤字规模较大,短期外债比重较高,本币面临贬值危险;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资源类国家,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国家收入锐减,赤字压力急增,存在货币贬值甚至经济下滑的危险。
第三,全球贸易环境普遍恶化已成既定趋势。目前,为保护本国经济,转移危机压力,美国、欧盟、日本,甚至印度、俄罗斯等新型市场国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贸易保护倾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目的、有选择、泛政治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导致国家风险水平在局部范围内非正常升高,使企业在商业层面难以承受、化解。
第四,能源食品安全等非常规因素的影响更加深刻。能源利益博弈加剧地缘政治摩擦,食品供应紧张导致政治社会动荡;而环境污染则招致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全面干预,而且诱发国际信誉危机;此外,社区关系维护、企业效益增长与当地社会发展平衡、负责任贷款和负责任投资等问题愈发突出。对于仍然处于“走出去”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非常规因素不仅会直接触发风险异动,而且增加了显性或隐性成本,甚至导致市场萎缩或机遇丧失。
此轮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仍是决定全球经济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的全面冲击下,全球政治力量对抗出现形势变化和加速态势,经济全球化有待调整,贸易保护趋于升温;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引擎已陷入困境,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全面考验。
在另一方面,危机爆发意味着风险集中释放,虽然导致近期风险水平剧烈波动,但有助于稳定长期风险趋势。同时,危机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全面调整,意味着对市场格局的重新安排,意味着潜在机遇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外部风险水平普遍升高的情况下,企业与金融机构稳固合作,优化经营策略,强化风险管理,把握时机,必然能够在“弱市”中寻找到“风险洼地”和“价值高地”,将风险控制有效转化为价值提升,并获取相对稳定的长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