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信用指数普降
随着我国出口和海外投资的飞速发展,理性考量海外国家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权衡成本收益、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近日,中国信保发布了2008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和全球风险地图,对全球100个主权国家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及前瞻性预测,并对除中国以外的191个国家的风险水平等级进行了重新认定。结果发现,作为金融风暴的策源地和中心地带,美国被首次调降。而欧洲因金融危机催生的内部风险,包括法国、英国、西班牙等一批国家被调降评级。
中信保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发达国家信用指数普降
(新商报2009年1月21日 记者:李莹)
半数发达国家信用指数降级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国家基本情况”、“双边关系”以及“总体风险评估”六个部分详细分析了100个主权国存在的风险。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球国家风险水平显著升高,系统性风险特征显著。在全球62个风险参考评级发生变化的国家中,有48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上升,风险评价调降;另有部分国家由于风险水平已出现异常波动而被列入观察状态。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最发达的3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近半数风险增加,被降级;而在评级调升的14个国家中,却无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
北美地区短期信用风险明显升高
2008年,出口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损失大幅增加。从中国信保接到的企业报案情况来看,纺织类和机电类商品报损金额最多,均已超过千万美元;报损案件普遍具有金额较大、纠纷严重、破产频发和诉讼案多等特点。2008年以来,美国80%以上进口方不付款的案件中均存在各类争议。争议类型主要包括产品与合同要求不符而影响可销售性;不按合同数量供货导致索赔;延迟出运引起销售过季、库存积压或订单取消,以及不正当竞争和侵权纠纷等。
亚洲出口市场面临巨大结算风险
中国企业在亚洲所面临的风险全面而复杂。《报告》显示,亚洲经济对美国及欧洲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外需下降、贸易保护给亚洲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亚洲国家货币体系脆弱,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加之外汇政策不稳定,由此带来较大结算风险;众多企业依赖银行贷款,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营困难或濒临破产;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市场价格急剧波动,由此造成的拒收风险及违约风险迅速升高。与此同时,部分国家高负债经营企业或贷款率偏高企业过多,受危机影响显著。
信保专家提醒出口企业,为最大可能减少风险隐患,应细致订立合同条款、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同时,考虑到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破产概率上升,而且出现变相破产现象,在风险出现后,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灵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