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出口如何增长了18%
我市服装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但大杨集团的出口却逆势上扬
(大连晚报2009年4月6日 记者:卢真珍)
国际金融危机对大连地区的经济冲击已经显现,大连地区今年前两个月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03%。就在众多企业老板为怎样提振出口冥思苦想时,我市部分出口企业老板却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享受着出口业务稳步发展的愉悦。
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要算是服装出口了,但是记者了解到,我市服装出口的龙头企业大杨集团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下的出口额达到1474.1万美元,增幅同比达到18%。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规避了金融危机的风险呢?大杨集团副总裁胡冬梅告诉记者,依靠产品质量和信誉,他们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前提是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让他们敢于继续加大投资额。
对合作5年的老客户也投险自保
胡冬梅向记者介绍说,从2004年开始,大杨集团就全面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出口收汇风险。虽然他们的国外买家基本都是与之有着多年合作历史的欧美服装行业巨头,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他们认为,巨大的合作规模下会隐藏巨大潜在风险,因此他们“未雨绸缪”,针对核心大客户进行全面投保。
在北美,大杨集团有一家合作5年的老客户。在大杨所有客户中,这家北美企业的订单额最大,达1000多万美元。双方合作5年来一直非常好,该客户订单量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稳定的关系不需要投保保障什么了。可是我们却想这么大的订单,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胡冬梅说,“因为服装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化行业,或许我们的合作伙伴没想过拖欠我们的资金,但他们的客户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每一笔订单都投保,这样我们自己放心。”
意识超前,货物还在生产就保险
最近,大杨集团针对服装OEM业务订单集中,前期投入大的问题,与中国信保探讨并办理了针对货物“出运前风险”的保障业务。据悉,这也是我市唯一一家投保“出运前保险”的出口企业。“出运前保险”业务的加入,使企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货物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完毕未及发货、而客户因为市场原因或自身经营出现问题而撤销订单或无法继续履行订单义务的风险,为企业经营安全加了一道“防护墙”。
胡冬梅介绍说,服装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有很多订单需要自己进行前期采购和生产,需要3——5个月时间。期间,生产企业就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在此时客户撤单,那么生产企业投入的资金将无法收回,所以,他们想到了投保“出运前保险”为自己保障。
胡冬梅说:“危机,有危险,有机会,我们在危机中看到了机会,进行了市场整合,并且发展了一些新客户。这样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更加有利。”在日本市场,大杨集团以往与买家合作都使用信用证结算,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对日本银行业的冲击,信用证也有一定风险,所以他们又想到了信保,有意向以信保来取代信用证,目前正在协商中。出口企业遭遇“寒冬”,但是大杨集团却凭借着准确的市场定位,对环境、模式的判断,借助信用保险的保障,让企业突破寒冬,走向春天。